【訪談】台灣蓪草學會理事長 陳建華
- 蓪通TONGTONG
- 2021年6月1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蓪草學會理事長陳建華教授,對於蓪草文化有相當多的貢獻及研究,不僅閱覽過無數文獻資料,更在推廣蓪草文化上不遺餘力,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與蓪草相遇的故事吧!

與蓪草的相遇:一段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淵源
陳建華理事長在過去曾經是一位工業設計師,因某一次案子的需求,便開始尋找天然的環保材料,也因為這樣的契機讓理事長遇見了現在所愛的「蓪草」,從此踏上了推廣蓪草的行列。
民國98年,理事長開始進行與紙張相關的研究時,恰好到了臺北樹火紙博物館,看到蓪草展區裡栩栩如生的蓪草紙花,於是開啟了他的宜蘭訪師之旅。來到宜蘭後,理事長不僅跟著花玉號的黃德河先生學習花藝,同時也在當地進行了蓪草文史的調查與記錄,這趟旅程不僅僅讓蓪草文化在台灣推廣的歷史脈絡還原,更因為受到黃德河先生那份對於傳統文化維護的精神所感動,陳建華理事長下定決心要更努力推廣蓪草藝術,讓這美麗的文化得以永續傳承,並且陳立蓪草學會希望能夠讓更多人看見。
蓪草小趣事
在我們訪談陳建華理事長的過程中,他同時也分享了很多蓪草手作的秘訣與蓪草的小知識。像是在過去日治時代,蓪草也曾被拿來作為隔版的材料,聽說具有隔音和保溫的效果,而白色的蓪草芯也因為具有浮力,是較昂貴的釣魚浮標材料之一;除此之外理事長還有提到關於蓪草芯的捏塑,一般比較常見的都是蓪草紙花的花藝,但其實蓪草芯還可以拿來捏塑,因為蓪草芯是薄壁細胞會吸水,只要濕度夠蓪草芯是能夠被塑型的,理事長說印度甚至還有人利用蓪草芯做成帽子。
蓪草技藝傳承:關於刀子
在與理事長對談的過程中,我們發現蓪草藝術文化的沒落,不僅僅在於它的經濟價值在當代已不復存在,更可惜的是在種植與產出之間的「那把刀」,在台灣已經找不到了,陳建華理事長說他曾試圖尋找鐵匠複製那把刀,但因為技術、經費、數量等等問題,要再重製一把削蓪草紙的刀子已經不太可能。
削通草紙的刀特別之處在於它的前端需要非常薄但後端很厚,而要能夠製作出這種一體成形的刀子非常困難,不過理事長說現在在中國的貴州仍有削蓪草紙的技術存在,所以表示製刀的技術應該也還在,但這就需要去一趟當地才能得知,而我們的訪談也在討論刀子的製作方法中接近了尾聲。
非常感謝陳建華理事長撥空接受我們的採訪,讓我們知道許多蓪草的文化故事與應用。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