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工作區域 1-8.png

蓪草產業發展史

蓪草產業在台灣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,曾是個極為興盛的產業,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,但隨著石化工業、塑膠的興起而漸漸被取代。

清朝時期

蓪草產業是屬於家庭式加工業。從事該產業的漢人會自行向山地原住民購買蓪草的白色髓心,並自製蓪草紙後出售,或是轉運至中國,此為新竹的蓪草產業的開端。



日治時期

政府實施蓪草栽培獎勵計畫,要求原住民遷移並定居種植蓪草。此時蓪草產業也因政府政策而邁向高度商品化,出現許多加工廠:金泉發、金寶興、金義益、陳錦春、金振美、金進發、聯裕泰、金升裕、吳集記、金泉益、金勝發等十餘家,皆聚集在新竹南門附近。因此當時蓪草紙生產以新竹地區為主,產量約占全台90%以上,當時新竹市區住戶3,000多戶中有400多戶靠剖削蓪草為生。而日本皇室也特別指定使用台灣的蓪草紙,甚至在1925年法國巴黎國際手工業展覽會中,以「無纖維之紙張」獲獎,從此揚名歐美各地。

日治時期原住民與日本人交易蓪草

二戰結束後

正值美國對人造花有大量需求,原本因戰爭沒落的蓪草產業再次興起,為台灣創造了大量的外匯。1950、1960年代,新竹市南門街一帶便設有許多蓪草加工廠和店鋪,除了蓪草紙及蓪草紙花之外,也發展出其他不同的用途,比如有隔音、防寒功能的蓪草板、傢俱及飾品等。



然而,到了1980年代左右,台灣化工產業蓬勃發展,廉價且生產快速的塑化產品大量興起,取代蓪草,產業逐漸衰退。

Comments


  • White Facebook Icon
  • White Instagram Icon
蓪通logo文字-02.png

© 2020 by tongtong

bottom of page